蔘食安全要知道

高麗蔘和水蔘的服用方法


 
  • 高麗蔘怎樣服用?
高麗蔘服用法有傳統的煎熬後飲服方法和直接食用茶或濃縮液、粉末(膠囊)等人蔘制品等兩種方法。除了保持原形的紅蔘(原支蔘)外,大部分制品在服用上都很方便。

從高麗蔘服用形態上看,可分爲兩種。一種是服用只用紅蔘煎熬而成的純蔘湯;另一種是將紅蔘與處方生藥一起服用。因爲直接服用大條紅蔘很不方便,所以一般把紅蔘切片後,煎熬服用。之所以把紅蔘切成片是因爲一方面這樣便於熬出紅蔘成分,另一方面便於東南亞地區的消費者確認高價的高麗蔘內部組織。

至於切片的方法,紅蔘與白蔘不同,前者更硬,很難切成薄片,因此須將紅蔘先放入烤箱(或者加熱板等)加熱約兩分鍾,變軟之後用鍘刀或食刀將其切成薄片。在家裏,恐怕沒有專切人蔘的器具,可以到高麗蔘專賣店或中藥店進行加工。如果要在家切紅蔘,那從首先將紅蔘罐頭中取出後,用紗布或綢紗包把要服用的量包好,放入高壓鍋裏加熱後再切片。

爲增進健康,長期服用純蔘湯時,將紅蔘(12-20g)與大棗兒3-4個(10g)、生薑1-1/2個(3g)、水0.9升一起放入煎藥容器中,小火煎熬約兩個小時,水量減到原來的1/3。每天餐間服用2-3次(見表1)。如果病後爲了全面增強體力,須短期服用時,上述的高麗蔘增加到50-60g,按照其症狀可以增減服用量和服用次數(見表2)。如果將高麗蔘與中藥一起煎熬服用,可根據處方內容進行調整。

表1. 平時爲增強體質將人蔘當作爲保健食品長期服用時
內容物 重量 備註
高麗蔘
紅棗兒
生薑
12-20 g
10g
3g
0.9L
10支~40支:1根50支~小支:2根3~4
大:1/2個,小:1個

表2. 病後爲改善各種衰落症狀短期服用時
內容物 重量 備註
高麗蔘
紅棗兒
生薑
50-60g
10g
3g
0.9L
10支~40支:2根30~50支:5根 50支~小支:8根3~4個
大:1/2個,小:1個

煎熬服用也可將蔘切片放入瓷制茶杯中,倒入開水泡一會兒後飲用即可。高麗蔘的澱粉已經糊化,所以不同於白蔘在開水中易於溶解。

還有在容器裏加熱的方法,把切片和少量的枸杞子放入盛有一碗半(約150ml)水的容器中,再把該容器放在水中加熱。此外,人蔘可以含在口中軟化後服用或者直接嚼服。

另外,也可以把紅蔘放在食物中,做成湯服用。可以和紅蔘一起做湯的原料有雞肉、豬肉及魚翅等各種材料。
  • 注意不要使用鐵制容器或餐具
傳統上,煎熬、盛裝切片人蔘時,不使用鐵制容器或餐具。所以,加工白蔘時,用竹刀削去外皮。其原因在於人蔘含有抗氧化活性成分--酚類物質(phenolic substances),這種物質遇鐵成分,會與鐵結合失去活性1)。現在,我們主要使用不鏽鋼做的食品加工設備和容器,使用起來很安全。不鏽鋼材料跟紅蔘結合,不會出現遇鐵發生的氧化現象,所以不鏽鋼作爲安全材料正廣泛被使用。
  • 水蔘怎樣服用?
水蔘可以生吃,或者用榨汁機榨成汁喝。如果太苦難吃,可以加飴糖、蜂蜜、砂糖等調料。跟白蔘一樣,水蔘也可以煎熬服用或者做成蔘雞湯、油炸人蔘、人蔘蜜餞等料理後服用。
  • 副作用和注意事項
一般來說,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也會使某些人出現過敏反映。高麗蔘在韓醫學上被視爲可長期服用的,無含毒性成分的上品藥材,因此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人蔘看作是可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保健品或中藥材。雖然如此,也有研究稱,人蔘對部分人可引起腹瀉、皮膚出疹、輕微胃腸功能障礙等症狀2)。中醫學上也有記載,有些人服用人蔘後會產生頭疼、失眠、心跳悸動、血壓上升等症狀;停止服用後,症狀會很快消失3)。

另外,有實驗證明,高麗蔘含有的主要皂甙成分G-Rg1具有抑制內因性發熱物質引起的或者外界高溫環境引起的體溫上升的作用,通過改善高溫引起的行動障礙,維持機體的正常性4)。韓國的人蔘爲預防夏季中暑或改善暑天引起的體力下降等症狀,常常在夏天食用人蔘。上面提的實驗結果恰恰爲韓國傳統的食用人蔘方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根據。

很多人誤認爲高麗蔘可促使體溫上升,因此不敢服用。但正如上說述,高麗蔘一方面可在高溫環境中發揮緩沖作用;另一方面在寒冷條件下,人蔘的皂甙成分又可防止體溫下降5)。這些研究結果明確表明,人蔘在非常條件下,更能發揮作用,促使非正常狀態向正常狀態轉變。

根據韓國和日本等對高麗蔘進行的臨床研究結果,專家認爲每天服用紅蔘爲3-6g,即使長期服用,也不會出現中毒或某些特定的副作用。然而,因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某些人服用人蔘會出現副作用,所以必要時需要調量,或停止服用。一般不會有大問題。如上所述,人蔘不同於其他藥劑,引起中毒或副作用的可能性非常小。

References
1) Han, B.H., Park, M.H., Han, Y.N. : Kor. Biochem. J. 18, 337-340 (1985).
2) 黑崎俊美, 堀越 勇 : 治療學, 28(1), 113 (1994).
3) 李尙仁, 安德均 : 漢藥臨床應用 編譯, 傳統醫學硏究所, 成輔社, 303(1993).
4) Fukagawa, K. and Sakata, T. The Ginseng Review 21, Japan-Korea Korean Ginseng Corp., 12 (1996).
5) Bombardelli, E., Cristoni, A. and Lietti, A. : Proc. 3rd International Ginseng Symp., Seoul, Korea, Korea Ginseng Research Institute, 9 (1980).
已是最舊文章